通知公告:
祖国统一
台情研究当前位置:首页 > 祖国统一 > 台情研究

《富春山居图》合璧激发中华儿女民族情怀

 发布时间:2011年08月09日  人气:
    6月1日,举世瞩目的《富春山居图》合璧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。名画的传奇身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,精心合璧的展出则饱含两岸民众的民族情怀。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合璧,不但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,而且激发出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民族情感,为中华文化平添一段新的佳话。
 
中华瑰宝期待历史重逢
  
  极具魅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,不但见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历程,而且也映射出两岸之间的政治现实。
  一是艺术价值彰显华夏文明。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,而山水画所演绎的以山为德、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更是体现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。《富春山居图》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,出自元朝最杰出画家黄公望之手,描绘的是黄晚年山居的景色,历经4年而成,展现出可居可游的视觉效果,营造出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艺术境界。明代画家沈周、董其昌誉其为“画中兰亭”,使得后世画风深受其影响。
  二是离奇身世增添神秘色彩。其一,泰世遇知音。天下太平之时,该画便得以妥善安置。收藏家吴洪裕花巨资为画建楼阁轩宇,还特意临水防火,以名书名画名玉名铜做陪衬;乾隆皇帝更是如获人间至宝,将赝品真品一并珍藏,并在赝品留白处加盖玉玺、题辞赋诗。其二,乱世遭流离。明亡清兴,战事席卷江南,吴洪裕携《富春山居图》逃命,在临死前实在放不下,竟要将画火殉。画虽被其侄从火中救出,但却从此烧成两段,小段称作《剩山图》,纵31.8厘米、横51.4厘米;大段保留原画主体部分,被称作《无用师卷》,纵33厘米、横636.9厘米。1933年,日军侵华威胁北平,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,以避战火浩劫。《富春山居图(无用师卷)》遂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,辗转于南京、四川、贵州等地,直到抗战结束再运抵南京。
  三是分隔两岸期待重新团聚。解放战争爆发后,国民党当局节节败退,解放军渐渐逼近南京。1948年底,《无用师卷》随其他故宫精选文物一起被运至台湾。《剩山图》则辗转于大陆各收藏家之手直至解放后捐赠给浙江博物馆。自此,命运多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被分隔两岸,静静地等待重新团聚的一天。而与《富春山居图》有着相同命运的国宝级文物还有,乾隆御书房的“三希堂法帖”,《中秋帖》和《伯远帖》在北京,《快雪时晴帖》则在台北;西周早期的一对周王铃,阳文的在北京,阴文的在台北;一部仅存的《满文大藏经》,也分藏两地。它们也无不让人期待重归完好的一天。
  
合璧展出涵咏两岸情怀
  
  在民族情怀感召下,经两岸人士积极奔走呼号,《富春山居图》最终得以实现合璧。
  一是民族情怀推动合璧。其一,总理关注世人瞩目。2010年3月14日,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首次提到《富春山居图》分居两岸,希望两幅半画能和成一整幅,用“画是如此,人何以堪”来暗喻两岸的分合。总理的关注使得《富春山居图》一时声名大噪,成为当年中国报纸文化类十大最流行语之一。2011年2月27日,温家宝答网友提问时再度就《富春山居图》表示,“希望经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,终有一天会实现一个更高的愿望,就是让一个完整的、统一的中国的河山得以实现,让一个完整的《富春山居图》永远合璧在一起。” 其二,两岸共推合璧成行。2010年6月,浙江省长吕祖善访台期间作出富春山居图赴台展出承诺。2010年8月至10月,台北故宫博物院先后到访浙江博物馆,双方就合璧展出达成共识。8月31日,李敖观看《富春山居图(剩山图卷)》,引发两岸媒体再度聚焦该画。10月25日,《富春山居图》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,充分讨论该画的艺术和历史价值。2011年1月16日,在浙台文博界人士及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的共同努力下,浙江省博物馆和台湾广达文教基金会在富春江畔签署《“山水合璧——黄公望与<富春山居图>特展”备忘录》,合璧展出确定成行。


3页  [1] [2] [3] 下一页 当前1/3页

Copyright (C)sxmg.org  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编号:陕ICP备09000169号-1

联系地址: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: 029-87277173 传真: 029-87277155

版权所有: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   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