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知公告:
改革开放30年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活动 > 改革开放30年

我亲历三十前与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——改革开放三十年,从陕北民生看巨变

 发布时间:2009年01月09日  人气:
刘世仲
  改革开放三十年,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,扫清了各种障碍性体制。改革的关键是体制的的改革,社会制度的创新,观念的改革,改革前三十年和改革后三十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:改革前三十年,首先是思想禁锢、保守,不解放、固步自封、墨守成规。那时,不让讲真话、说实话,一说就要带帽子、打棍子,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诬蔑,想要翻天。在那个年代里,实事不能求是,实事求是,做倒各自,有许多人就是因为实事求是,说实话,被打倒了,所以人们成了惊弓之鸟,报喜不报忧,不敢想,不敢说,当然更不敢做了,现在能说真话,敢说真话,这就是一个思想大解放。
  三十年前,天天讲的是“革命”、“斗争”。什么“革命加拼命,拼命干革命”、“革命加拼命,要粮不要命”而十六大以来讲的是科学发展观。
  三十年讲的是“与天斗,与地斗,与人斗”十六大以来提出,在构建和谐社会。
  三十年前主要搞了“权谋”、“巩固政权”,而十六大以来,注重解决民生问题,实行以人为本的宗旨,制定了一系列利民、爱民、安民、惠民、富民的具体政策。
  喊了几十年“要为人民谋福利”、“解放全人类”的空头口号,但人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,得到的只是缺吃、少穿、没住房、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,饥寒交迫,到处可见讨饭要饭的人群。
  在改革前三十年,由于商品紧缺,所有日用品都凭票购买,那时最走红的职业是司机,当时流行“方向盘一转,给个县长也不换。”因为认得司机可以从外面捎点煤、细粮、蔬菜、坐个便车;其次是售货员,认识售货员,可以走点“后门”,买肉可以给割肥点,农民想买点不要票的布头,干部可买到车子、手表等紧缺商品。那时,农民冬季穿不着调布面的“真羊皮坎肩,皮袄,皮裤”,夏天穿着补了好多层补丁的破衣衫,有钱的干部能穿上“的卡”或“的确良”衣服算是最豪华的时装。
  市民的生活还算有保证,每人每月25斤粮,半斤肉,4两油,而农民每人每年吃不到100斤粮,只好瓜菜、洋芋代替。遇上灾荒年,就连这点粮也吃不到了。在那个年代,陕北的农民没有不吃糠的,没有没吃过野菜的。陕北的这些“神农”们,几乎品尝过“百草”,山里的那些“绿色食品”(野菜)都吃过。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陕北人成了“草食动物”,把山上的草都吃光了,什么秃梢、灰条、羊腿梢、槐树皮、榆树皮、红薯蔓子、玉米芯子(扒掉玉米剩下的棒子)、高粱刷子(高粱穗颗粒脱后的刷子)、苜蓿、苦菜都吃过,真是饥不择食。苦菜当然是陕北人的命根子,每顿饭都离不开,所以漫山遍野都是拔苦菜的人。人们常常为了争拔苦菜争吵、打架。在那个年月里,山里的苦菜几乎断了种。当把这些野菜都吃光了,只好外出要饭,家乡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出去要饭,有的饿浮肿了,没有力气出去。
  记得1965年,陕北大旱,我上大学前,给家里拔了许多苦菜,我母亲腌了两大缸(每缸能盛六斗米),母亲对我说:“我们今冬有吃的啦,饿不死啦,你放心地去念书吧!”(当时家里只有父母妹妹三个人)。至于苜蓿是轮不到人吃的,是驴的饲料,只有喂驴的人能偷吃点,1973年我们村有个社员在山上偷了一筐苜蓿,中午全家饱餐了一顿,有人给生产队长告发了,当天下午就召开全村社员批斗大会,会上一致批斗说是挖社会主义墙角,队长用指头指着这个人破口大骂:“你把苜蓿吃了,让驴吃什么?”我们今天才敢大胆地问,这是人话吗?是人重要还是驴重要?
  上世纪七十年代,陕北各县的汽车站有一项政治任务,就是负责迁返“外流人员”(指向外跑出去讨饭要饭的人),人们因为家中无粮,山上的草都吃光了,实在无法忍受饥饿,与其活活饿死,不如出去要口饭吃,或许能活下来,由于人们求生欲望强烈,所以成群结队大批大批向外逃荒,政府当时一则嫌丢人,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脸上抹黑,二则怕动乱,怕社会秩序不稳定,所以到处组织“小分队”设关卡,叫做“迁返站”把逃出去的抓住,在空窑里禁闭一两天后,像拉货一样,扔在解放牌大卡车的车厢里,一卡车一卡车的往回迁。


3页  [1] [2] [3] 下一页 当前1/3页

Copyright (C)sxmg.org  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编号:陕ICP备09000169号-1

联系地址: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: 029-87277173 传真: 029-87277155

版权所有: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   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