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专栏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活动 >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专栏

抗战中西迁宝鸡的河南大学

 发布时间:2015年08月20日  人气:  来源:民革陕西省委员会

  “卢沟桥事变”后,日寇侵略中原腹地,中华岌岌可危,坐落在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随着整个战局的变化,辗转迁徙,进入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史。对于这段远去的历史,从史志间,可以看到河南大学西迁宝鸡的蛛丝马迹,那么河南大学是怎样到达宝鸡的?带着这个疑问,笔者翻阅了《宝鸡县志》《宝鸡县教育志》《宝鸡县文史资料》《宝鸡教育志》以及《河南大学校史》与之有关的资料,查阅到河南大学西迁宝鸡的珍贵史料。

为避战乱  迁入宝鸡

  1937年 12月至 1939年 4月,河南大学的农学院和医学院首批随河南省政府迁至豫西南镇平,文、理、法三学院及校本部迁往鸡公山、豫西山区。 1939年 5月,日寇进攻新野、唐河,镇平危急,于是又北越伏牛山,经方城、叶县、宝丰、临汝、伊阳、伊川抵达嵩县,医学院设在嵩县城内,文、理、农三学院及校本部在潭头(今属栾川县)。 1942年 3月 10日,国民政府行政院将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,以缓解经费拮据的危机。

  1944年春,洛阳、鲁山相继失守。同年5月,日寇进犯嵩县,医学院师生 300余人携图书、仪器等撤出县城奔向潭头。百里之遥的崎岖山路,师生携带物资行走,甚为艰难。所带物资一部分运至潭头,一部分损毁。学校师生死难多人,多人下落不明,理学院被焚毁,许多图书仪器毁于一炬,这是自 1912年建校以来河南大学损失最惨重的一次,师生悲愤不已,继而迁至淅川县荆紫关。

  1945年 3月,南阳失守,国民党军队退守西峡,河南大学在荆紫关难以存留,遂奉教育部命令西迁陕西宝鸡。学校鉴于潭头重大学难的教训,先派精干人员赴陕洽商校址,将学校尚存图书、仪器等物品,一律包装起运至西安河南会馆,暂行存放。师生眷属,经商南,越秦岭,过蓝田,步行 800余里,于 4月中旬抵达西安。当时西安败兵云集,逃难机关比比皆是,衣食住行都很困难,河南大学数百人,一下涌到西安,更是困难重重。在西安盘桓数日,奉令西迁宝鸡县附近的武城寺(今高新区千河镇底店村武城山)、石羊庙(今千河镇石羊庙)、卧龙寺(今金台区卧龙寺街道办事处辖)、姬家殿(今八鱼镇姬家殿村)及汉中等地继续开展教学,暂时安居。迁至石羊庙、李家堡村一带的有校总部和文、理、农三院,那时宝鸡有河南大学教职员工及其眷属 500余人,学生 600多人。在汉中的医学院经洽商后部分迁至渭河南岸姬家殿,与校部隔河相望。

克服艰苦  坚持办学

  流亡时期,文学院各系课程设置变化不大,理、农、医等三学院则受到仪器、设备等条件的限制。尤其是潭头事变后,图书、仪器损失较大,有些课程缺乏师资,难以开设,教学工作不得不因人而异。许多教授往往是一人开设一门甚至几门课程。如郝象吾教授讲植物生理、遗传、育种等课,王直青教授开设食用作物、特用作物、棉作学等课,刘祝宜讲师开设麦作学,陈振铎教授讲有关昆虫学方面的几门课程;王鸣歧先生不仅讲授植物病理方面的课程,并兼开育种及生物统计等课。此外,叶守济、冯紫岗先生讲授农业经济及农场管理,孟守真先生讲气象学,魏若虚、梁祖贻先生担任地质学,田淑民先生讲授果树,袁惠民先生讲蔬菜,张愚讲师开设造园及园产加工。虽然较之抗战前课程稍有减少,但由于全体教师的努力,各系所必修的基本课程,均已开设。师生们因陋就简,以农舍、席棚、庙宇为住处,屋檐、树下为课堂,石块为凳,双膝为桌,开始了艰苦的学习,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,成为抗战中中华儿女支援抗日的有生力量。

  宝鸡远离战火,来到此地,师生都有了安全感,在潭头丢失的图书仪器也被陆续找回一些,教学又有了新的起色。为弥补自潭头搬出后耽误的课程,学校决定利用1945年的暑假,给学生补课。《河南大学校史》记载:“农学院 1945年 4月中旬迁至石羊庙后,随即复课。学院又聘请西北农学院王绶、沈学年等教授为生物、统计、作物育种等课程的兼职教师,给学生答疑解惑。”

3页  [1] [2] [3] 下一页 当前1/3页

Copyright (C)sxmg.org  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编号:陕ICP备09000169号-1

联系地址: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。 民革陕西省委会办公室 : 029-87277155;
民革陕西省委会组织部  :029-87277410;民革陕西省委会宣传部 ; 029-87277173;
民革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: 029-87277394;民革陕西省委会社会服务部:029-87277239;
陕西社情民意信息邮箱  sxmgxx@126.com
版权所有: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   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