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知公告:
理论文章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活动 >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> 理论文章

中华之魂魄 民族之伟人

 发布时间:2012年02月03日  人气:
    今幸逢盛世,政治开明,又辛亥革命百年之纪,重读孙中山先生之著作,更觉无比亲切。兹将点滴感受,叙于笔端,以求专家学者斧指焉。
(一)民族英雄之胆略,科学务实之精神
    孙中山先生,生于清·同治五年(即公元1866年11月12日),世界一片骚动,欧洲工人运动此起彼伏。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《南京条约》、《中日天津条约》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,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,推向更加困苦的深渊。而软弱无能的清王朝之卖国嘴脸暴露无遗。
    忍无可忍的中国人民,则奋起发动了反清抗帝的斗争。1851年洪秀全的金田起义,1853年小刀会斗争……,人民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。而腐朽的清政府反来勾结帝国主义侵略势力,扑灭人民反帝的火焰,真正达到自蹈灭亡之地步。
    先生生于末世,出身更夫贫困之家,童年饱受磨砺又好学善问,崇拜英雄,心怀救国,他目睹国运日衰之现状,心潮如浪。1885年6月9日,清政府派代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签订了《中法新约》。中法战争的结局深深刺痛了孙中山的心,朝廷的卖国行径,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,他痛感如不改革中国的政治,国家就必然走向灭亡。
孙中山从此立下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决心,立下了革命救国的远大抱负。
    之后,经历了南华学医,借医医国,终在1894年(清光绪二十年),大胆《上李鸿章书》。
    国学知识雄厚的孙中山,又接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,他把物种自然法则“适者生存,不适者灭亡;优者胜,劣者败”的原理推广到人类社会的变革,认定当时的国情和满清政府盖“不适、劣者”之类,必取失败、灭亡之道也。
    在上书中,先生论道:“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,不尽在于船坚炮利,垒固兵强,而在于人能尽其才,地能尽其利,物能尽其用,货能畅其流。此四事者,富强之大经,治国之大本也。我国家欲恢扩宏图,勤求远略,仿行西法以求自强,而不急于此四者,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,是舍本而图末也。”[1]明确指出国家欲图富强的根本道路。强调了仅以“船坚炮利”的唯武称强的片面性,必重“天、地、物、货”四事共兴,方为深谋远略之想。
对于此四者,孙先生逐一分论,采取中西对照,环环紧扣,逻辑推理讲得入情入理,令人叹服。
    如其一“所谓人能尽其才,在教育有道,鼓励有方,使任得法也”。而“自古教养之道,莫备于中华,惜日久废弛,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。泰西诸邦崛起近世,深得三代之遗风,庠序学校遍布国中,人无贵贱,皆奋于学。”[2]是说中华民族之教养有道早于夏、商、周三代就很发达,但至清已日渐退化,几成虚设。相反欧美各国学我中华而兴学重教,使其邦国崛起,启发人们深思之。而后又讲了教育开科内容,因材施教,鼓励上进,用其所长,各得其所等具体方法和政策。说理透彻,论证严密,非常务实。
    其次,“地能尽其利,物能尽其用,货能畅其流”三事者,皆详呈由理,说服人心,即对中堂之兴办洋务,唯途艰难,亦细作分析,评功摆好,具陈己见。给李鸿章抱以极大的希望。
    尽管孙中山先生的这次上书李鸿章,遭到冷遇,未曾成功。但上书的基本精神,把一位满怀救国激情,敢于为民请命,又非常重视实务,不尚空谈的革命家的气魄、胆略、见识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从而又使他抛弃改良救国的幻想,走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。
(二)英明的政治主张,伟大的社会理想
    孙中山先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,又吸纳了欧美各国的先进思想,结合中国的国情,创立了自己一整套救国、治国的理论。1919年6月著成《孙文学说》出版,被上海《民国日报》评为“破天荒之学说,救国之良药”。


4页  [1] [2] [3] [4] 下一页 当前1/4页

Copyright (C)sxmg.org  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编号:陕ICP备09000169号-1

联系地址: 西安市西新街22号民主党派大楼2层 联系电话: 029-87277173 传真: 029-87277155

版权所有: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    

分享到: